- 宁夏贺兰山风电场(头关)达利斯49.5MW风电项目成功注册
- 中心人员参加印尼煤电转型调研交流活动
- 宁夏第一栋被动式建筑示范工程介绍
- 科吉绿色低碳联盟人员前往泰国调研低碳水稻种植技术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 我中心总工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变化与农业防灾减灾研修班授课
- 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总经理柳杨受邀到“全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专题培训会”授课
- 青铜峡铝业股份有限公司350系列电解槽优化改造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函
- 关于举办CCAA备案温室气体核查员培训班的通知
- 强化标准培训,服务国家“双碳”战略高质量发展
- 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成功获批首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
土地利用变化碳减排基本知识
发布时间:2016-04-18 14:18:00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各国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到了战略层面,采取各种减缓和适应措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是在工业领域的碳减排,而进行工业减排与企业社会的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寻求既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方式成为关注焦点。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林业碳汇应运而生,由于其存在多重效益,在碳交易市场受到格外青睐,成为研究的热点。
伴随着林业碳汇的开发与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减排的关注度却不高,相关研究也不多。其实,土地利用变化亦存在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源和碳汇概念
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使植被和土壤碳库贮量积累的过程是碳汇,而使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减少的过程是碳源。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与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植被和土壤碳在土地利用变化中既可成为碳汇,也可能成为碳源。
2、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估算:1850 — 1998 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碳排放总量的 1/3;而 1950 — 2005 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累计碳排放为 10. 6 Pg,占中国全部人为碳源排放量的 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 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牧还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水平明显提升,吸纳了同期人为碳源排放的 1/4。
3、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源
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又可以细分为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导致的碳排放和改变土地利用强度导致的碳排放。前者是指土地用途转变导致生态系统类型更替造成的碳排放,如采伐森林、 围湖造田、 建设用地扩张等;后者是指土地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或生态系统碳汇所驱动的碳排放,包括农田耕作、草场退化、养分投入、种植制度改变等。对于土地用途转变(主要是森林退化)在碳排放中的占比,所做的最好的估计结果是 20%,可能的变化范围是 10% — 30%。土地利用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指的是各土地利用类型所承载的全部人为碳源排放,包括聚居区的取暖、交通用地的尾气。
4、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
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还草后林地和草地为主的碳吸收。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森林的碳汇功能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作用举足轻重,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 2/3 左右。 20 世纪 70 — 80 年代至2005 年,林地碳吸纳强度为 0.49 t/hm2,成为重要的碳汇。 主要原因是 20 世纪 70 — 80 年代以来大力植树造林,森林蓄积量不断提升,并超过了同期木材采伐、 薪柴采集、 灾害干扰等的负面影响。同样,退耕还草后碳吸收强度增强,碳汇作用发挥显著。此外,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农地利用粗放化和弃耕促使环境和生态恢复,有利于发挥对土地利用的碳汇效应。
5、土地利用碳减排途径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 2020)》 (以下简称 《纲要》 )的碳蓄积 / 减排效果进行预评价的结果显示,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的碳增汇减排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达到 84 Tg;而造林、农地管理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碳减排潜力也不容忽视。 在 《纲要》 实施的基础上,中国仍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 牧草地、 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 牧草地和耕地转换,实现对中国生态系统碳蓄积更加积极的效果。 中国的能源、 农业和工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量级”源、贡献者,而这与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承载体,能源消耗、产业布局、经济建设等人类活动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由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引起或体现。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转换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创新土地利用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是有重要意义的。
伴随着林业碳汇的开发与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碳减排的关注度却不高,相关研究也不多。其实,土地利用变化亦存在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源和碳汇概念
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使植被和土壤碳库贮量积累的过程是碳汇,而使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减少的过程是碳源。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与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变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植被和土壤碳在土地利用变化中既可成为碳汇,也可能成为碳源。
2、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汇。据世界资源组织的碳排放计算器和著名碳循环研究专家估算:1850 — 1998 年间的全球碳排放中,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碳排放总量的 1/3;而 1950 — 2005 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累计碳排放为 10. 6 Pg,占中国全部人为碳源排放量的 30%,占同期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的 12%。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大范围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牧还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水平明显提升,吸纳了同期人为碳源排放的 1/4。
3、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源
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碳排放包括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又可以细分为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导致的碳排放和改变土地利用强度导致的碳排放。前者是指土地用途转变导致生态系统类型更替造成的碳排放,如采伐森林、 围湖造田、 建设用地扩张等;后者是指土地经营管理方式转变或生态系统碳汇所驱动的碳排放,包括农田耕作、草场退化、养分投入、种植制度改变等。对于土地用途转变(主要是森林退化)在碳排放中的占比,所做的最好的估计结果是 20%,可能的变化范围是 10% — 30%。土地利用的间接碳排放主要指的是各土地利用类型所承载的全部人为碳源排放,包括聚居区的取暖、交通用地的尾气。
4、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
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还草后林地和草地为主的碳吸收。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森林的碳汇功能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作用举足轻重,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 2/3 左右。 20 世纪 70 — 80 年代至2005 年,林地碳吸纳强度为 0.49 t/hm2,成为重要的碳汇。 主要原因是 20 世纪 70 — 80 年代以来大力植树造林,森林蓄积量不断提升,并超过了同期木材采伐、 薪柴采集、 灾害干扰等的负面影响。同样,退耕还草后碳吸收强度增强,碳汇作用发挥显著。此外,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农地利用粗放化和弃耕促使环境和生态恢复,有利于发挥对土地利用的碳汇效应。
5、土地利用碳减排途径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 2020)》 (以下简称 《纲要》 )的碳蓄积 / 减排效果进行预评价的结果显示,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的碳增汇减排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达到 84 Tg;而造林、农地管理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碳减排潜力也不容忽视。 在 《纲要》 实施的基础上,中国仍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林地面积规模,控制耕地、 牧草地、 沼泽和滩地面积减少速度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促进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向林地、 牧草地和耕地转换,实现对中国生态系统碳蓄积更加积极的效果。 中国的能源、 农业和工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量级”源、贡献者,而这与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承载体,能源消耗、产业布局、经济建设等人类活动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由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引起或体现。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转换土地利用类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创新土地利用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是有重要意义的。
2016-04-18 14:18:00
上一条: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低碳技术
下一条:
宁夏第一栋被动式建筑示范工程介绍